白介素(Interleukin, IL)作为免疫调节的核心信号分子,其定量检测在炎症研究、肿瘤免疫治疗及自身免疫病诊断中具有关键价值。然而,ELISA检测的灵敏度(pg/mL级)与特异性易受操作细节影响,稍有不慎即导致数据失真。本文系统梳理
白介素elisa试剂盒使用的全流程注意事项,助力科研人员获取可靠检测结果。

一、实验前"三查两备"核心准备
1.试剂完整性核查
确认微孔板密封完好,无翘起或破损
检查标准品管壁无结晶析出(如有需37℃水浴助溶)
验证生物素化抗体与酶结合物溶液澄清无沉淀
2.仪器适配性验证
酶标仪波长设置:主波长450nm,参比波长630nm
洗板机流速校准:确保每孔残留液≤2μL
温育箱温度波动控制在±0.5℃
3.样本预处理规范
血清/血浆样本:3000rpm离心10分钟,避免反复冻融(≤3次)
细胞上清:收集后立即检测或-80℃保存,禁止添加蛋白酶抑制剂
组织匀浆:按1:10(w/v)加入预冷PBS,冰浴超声破碎
二、操作过程"五禁三控"黄金法则
1.五禁原则
禁止孔间交叉污染:加样时使用多通道移液器,避免液体溅溢
禁止标准品复溶后久置:稀释后的标准品需在2小时内使用完毕
禁止直接在微孔板上标记:使用可拆卸的96孔架记录样本顺序
禁止酶结合物暴露强光:操作时需在暗盒或黄光下进行
禁止使用金属浴温育:塑料微孔板与金属表面热传导差异会导致边缘效应
2.三控要点
温育时间控制:所有孵育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计时,超时10分钟将使OD值偏差>15%
洗板次数控制:拍干操作需用专用吸水纸,禁止用力敲击导致孔壁刮伤
显色时间控制:加入TMB底物后,根据室温动态监测(25℃时显色时间≤30分钟)
三、结果分析"双保险"策略
1.标准曲线质控
R²值需≥0.99,否则需重新绘制
最小检测限(LLOD)应低于临床参考值下限的1/3
2.异常值处理
复孔CV>15%的样本需重新检测
超出标准曲线范围的样本需用白介素elisa试剂盒配套稀释液进行梯度稀释
四、特殊场景应对方案
1.高脂样本处理:加入等体积异丙醇沉淀蛋白,12000rpm离心后取上清检测
2.溶血样本补救:添加1% BSA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,同时设置溶血对照孔
3.基质效应消除:对复杂样本(如脑脊液)采用标准品加入法(Standard Addition)进行校正
在IL-6检测中,严格遵循上述规范可使批内变异系数(CV)从18%降至5%以下,回收率稳定在95%-105%区间。随着化学发光ELISA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融合,白介素检测正迈向更高通量、更精准的新阶段,但规范操作始终是获取可靠数据的基石。